沧州尚武——与历史共鸣的武术史诗
发布时间:2025-03-14
来源:南皮发布 浏览次数:963
每天清晨,沧州文庙“沧海文明”匾下,一群习武者迎着朝阳闪转腾挪,刀光剑影中尽显刚柔之美。作为“中国武术之乡”,沧州承载着几千年武脉悠悠。从古战场上的搏杀技艺,到今天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文化瑰宝,沧州的武术基因从未改变,反而在时代变迁中愈发鲜亮。
“沧州武术史是一部与中华文明史同频共振的史诗,几千年历史文明中或隐或现地藏着关于沧州武术的影踪。”武术文化学者刘永福告诉记者,在研究沧州武术历史的时候,他常常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能找到与千秋武者的情感共鸣。

武术文化学者刘永福畅谈沧州武术历史。
“中华诗祖”尹吉甫
沧州武术最早代表性人物
多年来,刘永福一直致力于沧州武术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刘永福来说,沧州武术源于何时,直到现在,依然是他的研究课题之一。
“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华诗祖’尹吉甫可以说是沧州武术最早代表性人物。”刘永福说,追溯沧州武术文化,可以和沧州的另一文脉诗经文化相连。

“中华诗祖”尹吉甫文武双全,堪称沧州武术最早代表性人物。
南皮县黄家洼村西南,有一座将军坟,曾出土过一件刻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兮伯吉父”盘,被认为是尹吉甫墓。尹吉甫是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他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征讨蛮夷大获全胜。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还是作者之一。
《诗经》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刘永福专门提到了《诗经·小雅·六月》。这首诗记述了尹吉甫伐猃狁取得胜利的故事,其中“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诗句,赞颂了他文韬武略、指挥若定的才能和堪为万邦典范的风范。尹吉甫也成为有史可查的沧州武术最早的代表性人物。这段历史展现在沧州人创编演出的武术舞台剧《武魂》中。
刘永福介绍,“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对沧州武术也有重要影响。春秋时期,齐桓公援燕伐山戎,给沧州留下了两城一亭——古皮城(今南皮)、燕留城以及盟亭,更为中华文化贡献了“尊王攘夷”“老马识途”“分沟礼燕”三个成语。当然,最重要的是因大军过境沧州、驻扎沧州,为沧州留下了泱泱武风和以武报国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沧州一带处于燕南齐北之间,连年征战,再加上先秦尚义任侠思想的影响,沧州武风逐渐萌芽。沧州博物馆内陈列的这一时期出土的弩、剑、戈等,可谓“兵器之祖”,是沧州武术历史悠久的实物见证。
“武术郡守”龚遂
让沧州武术得到政府认可

汉代渤海郡郡守龚遂对沧州武术有开山之功。
刘永福说,沧州武术的历史并不见于正史记载。他在翻阅《汉书·循吏列传·龚遂传》,读到龚遂的故事时,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西汉时期,沧州一带名为渤海郡,这里武风炽烈,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在这种背景下,汉宣帝才决定派已经七十高龄的龚遂出任渤海郡郡守。龚遂到任后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好末技,不田作”,习武成风已经达到了“不事稼穑”的程度。他因此提出了“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治理策略,达成了民间习武诉求与官府施政意志的高度契合。
刘永福说,正史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历史的真相。“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淀,没有民间习武成果的不断积累,沧州不可能让朝廷头疼,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他感慨,从此以后,沧州百姓习武得到了官府认可,龚遂对沧州武术有开山之功。
刘永福曾与一级编剧石润生合作创作了戏曲剧本《武术郡守》,主人公就是龚遂。这部戏反映的正是汉代沧州人民淳朴、刚直、勇敢的性格以及源自民间的勇健武风。
武则天确立武举制
沧州成为武状元最多的地方
武则天长安二年,在保留隋代创立的文举制度的同时,武则天确立了武举制度。在历史上,这是对中国武术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从此,习武之人有了进身之阶,民间习武的风气越来越浓。武举制度延续下来且影响巨大,为后世特别是明清武举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是沧州武术的上升期;明清时期,沧州武术迎来了鼎盛期。刘永福介绍,明代,沧州出了14位兵部尚书;清代,沧州出了8位武状元,1937位武进士、武举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武状元之乡”。

明代抗倭英雄刘焘在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照片由刘焘后人提供)
在灿若繁星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中,尤为值得一提的,却是一位文举进士——明代抗倭英雄、沧州人刘焘。
刘焘26岁中进士,立下赫赫战功:他北疆御虏、沿海抗倭,戎马一生。他带领三百家丁南下抗倭的英雄壮举,青史留名。三百家丁,俱是武艺超强的沧州男儿。
清代康熙之后
53个拳种器械向沧州聚集
刘永福介绍,直到明代,才逐渐形成了武术套路。清代康熙之后,各个武术拳种器械不断向沧州汇聚,这才有了今天沧州武术53个拳种器械的繁盛。
“在这个过程中,大运河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刘永福介绍,大运河裁弯取直后,明清时期迎来了漕运的兴盛。沧州位于大运河畔,又靠近渤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这里很快成为运河名城,盐业商贸、漕运物流等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沧州已经成为水陆南北要冲,形成了南来北往、东西汇聚的大码头。经济发展了,随之而来的是镖局业的兴盛。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护镖的武师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沧州东临渤海,特殊的区位优势加上沧州人自古以来侠义豪放、古道热肠的性格,吸引着各地武者的到来。他们或躲避仇家,或避祸官府,或纯为谋生,或寻武而来,定居沧州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拳种器械。
清代康乾时期,也是南北武术在沧州交融并蓄、落地生根、云蒸霞蔚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源起或盛传于沧州的拳械门派多达53种,占全国总数的41%。沧州因此成为中华武术拳械门派的富集地。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4 23:39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