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武术的代表(拳术)
发布时间:2025-02-15 来源:中华武术传承网 浏览次数:538
中国功夫如山,壁立干仞无欲则刚;中国功夫如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及天,风景秀美;水阔无涯,深不可测;惊涛骇浪之际,教天地变色。
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文明的火种已经传承了五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就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横空出世。
中国功夫打造神奇的人体功能。健壮磐立、柔若无骨、走及奔马、力搏公牛、登萍渡水、烈火焚身、一触即发、百步穿杨。长拳的挺拔舒展,短打的挤挨靠撞,南拳的勇猛剽悍,北腿的大开大合,挈北拳的惟妙惟肖,内家的不丢不顶,外家的硬打硬进,擒拿手分肋嫔竹,点穴法封气闭血,暗器伤人信手拈来.....更有难以言表的禅理。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传统中国武术中的十一类代表性拳术:
一、少林拳
在中国的众多武术流派中,少林(派)是传播范围最广、源流最长、拳种最为丰富的门派之一。从古至今,少林功夫一直是中国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最具有宗教文化内涵和神秘感的功夫流派。仅少林寺就有南北之分,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的北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的则称为南少林寺。
少林寺,隶属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寺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都城洛阳东南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一种传说是达摩来到少林之后,为了参悟佛理,创编出诸多活动筋骨的方法,以作锻炼身体、活动于足的目的。另一种说法是,少林寺武僧僧稠创立。
少林派拳种体系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少林武术“以刚为主”,为外家拳。北派少林拳大致可分为‘长拳’和‘短打’两个系统。功法的练习方式号称有“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套路有一百多套。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371种。
北派少林拳包括:
长拳是中国传统拳派之一,属于一种北派武术。一般将查拳、华拳、炮拳、红拳等均列入长拳。中国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在的长拳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拳种,它是在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种的基础上,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而成。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等为八要素。现在的长拳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中国拳术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六合拳源于元末明初少林寺烧火僧许那罗和尚创编的少林六合拳。少林六合拳一直是少林寺密不外传的震寺之宝,经过代武术高僧不断修正和完善,其拳法之精妙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少林六合拳由六种拳法加多种招式组合而成,故称“六合拳”。六合拳套路有72式,拳譜每式用4個字來象其形,會其意如力士分牛、西子捧心、鯉魚分水、掀箱取寶、守株待兔、逢蒙開弓、拐仙摘果等。这个套路是两个人以实战为基础的对打练习。其特点是、真打实战、直取快攻、简洁明了、攻防兼顾、拒绝花势。少林六合拳的步法简单,进退自如,远踢近打,灵活多变。少林六合拳朴实无华、刚健有力、重在实战,有利于护身自卫。按照“内三合”和“外三合”的练功特点,六合拳属于内家和外家拳兼备的拳种。按民间传统说法,六合拳属于“外家拳”。是少林派的一种发展变化(许禹生先生语);属于北派少林中韦陀门的一个分支(万籁生先生语)。按解放后国家武术部门对武术的分类,六合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长拳的一种。
龙尊拳,又称龙拳。特点:“吞吐浮沉,身技腰马,门户眼节,动静神气。”精义:“有桥断桥,无桥生桥,注重练神。”其不仅集合双手互搏术的守内、游外之功,同时还具备二次防御之功。龙尊拳一共有17套拳法,练习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对阵即能比出高低。龙尊拳的秘诀即“练神”,根基为“三战”,运气要气沉丹田,眼法讲究以目视目,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拳法则讲究“门户”。“出拳时,肘距离肋骨不能超过一拳头的距离,拳高则不能超过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证防守和进攻的力度,并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则为“六斗”。
罗汉拳,又称少林罗汉拳,特点:“拳路清晰简明,短捷紧凑,灵活多变。”精义:“出手似箭,收手如绵,一招得手,连环进击。”罗汉拳拳理渗透“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其手形变化体现阴阳五行之说。罗汉拳手形按“五行”分为五枝:“仰掌为水,立掌为木,扑掌为火,握拳为土,钩手为金。”同时,各种手形又有不同的运动要求:“水枝如行云流水,木枝穿插如动箭,火枝如炎冲云天,木枝下沉重如铁,金枝变形如钩。”变化多端的“三掌一拳一钩”造就了罗汉拳的灵活,往往在实战中能出奇制胜。
二、南拳
南拳又称南方拳,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从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南拳在400多年前即有史书记载。由于历史悠久,流传地域辽阔,南拳的种类繁多,因地而异。南拳作为南少林等拳种与中国南方各地拳种相结合的产物,技术套路繁多,遍布各省。由于历史悠久,再加上师承关系的演变,形成了多种打法,但多数套路仍具有同一特点,总属南拳。其共同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南拳讲究桩功,以练坐桩为主,还有丁桩、跪桩等。也还有练药手、打砂袋、铁砂掌、点穴功、童子功、罗汉功、青龙功、排打功等。
广东南拳有五大流派:洪家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
广东南拳除上述五家外,较有影响的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咏春拳、侠拳、佛家拳等;福建南拳有五行拳、鹤拳、五祖鹤阳拳、白鹤拳、连城拳和地术大法等;
广西南拳有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等;
浙江南拳有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等;
湖南南拳有巫家”拳、洪家拳等;
湖北南拳有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等。此外还有温州南拳、台州南拳、江苏南拳以及江西流传的三十六路宋江拳、虎拳;
四川的峨嵋拳、余家拳、白眉拳等等。
洪家拳,简称洪拳。是在南拳之中流传得十分广泛的门派,由上文可见多个地方的主要拳术之中都有洪拳之名的,如广东、两湖、四川、浙江等。其实在广东更是赫赫有名的,如‘广东十虎’之中的铁桥三、黄麟英等就是习洪拳的。 关于洪拳的来源一般有二个说法的,一是出自南少林寺,在明末清初时由福建传入广东;二是广东花县人洪熙官所创的。这两种说法大致上都和南少林寺的关系密切,可见洪拳本为南少林的拳术之一。洪拳以刚为主,它的武术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武术;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武术。
韦陀拳,为南少林拳法,原为莆田南少林寺护法拳术,是典型的南少林传统拳种之一。“韦陀拳”包含六套子拳,能以一敌众。该拳风格刚猛,步法稳健,套路练战结合,技击性强,技巧性突出。少林韦陀八段锦是最为古老的少林真功,是少林四大经典(韦陀门、达摩派、金刚功、罗汉拳)中韦陀门的重要功夫。
咏春拳,为南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纪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咏春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蔡李佛拳,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相传为广东省新会京梅乡人陈享所创。他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长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它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此拳手法以拳、掌、桥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马、虚、拐、撒、扭步和踢腿、横踩、后钉、单飞脚和箭腿等。其特点是快速灵活,柔中带刚,左右开弓,步法多变,具有勇猛、机智的风格。此拳共有四十九个套路,分初、中、高级。初级有四平桥、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级的有平拳、八卦心拳等;高级的有虎形、鹤形、醉七仙、佛拳等。其共同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
虽然,南拳拳术的品种繁多,但他们基本的风格还是一致的,并主要表现为:手法上、上肢动作较多,劲力突出,身法上,俯仰吞吐,靠崩闪转,灵活多变;步法上,四平八正,落地生根。他们共同特点是:硬桥硬马,稳扎稳打,步稳势烈,刚劲有力,发力有声。打练起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虽然南拳和长拳的矫健挺拔、快速有力,舒展大方,节奏分明的风格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作用,却都是强体魄、壮筋骨,祛病延年和防身抗暴的一种手段。
南拳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它包括上百个拳种,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台湾等省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并很早就流传到海外,东南亚以及美洲、大洋洲地区,深受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国外人士的欢迎。香港武馆约有五百多所,在香港设立的蔡李佛总会,它的支会遍及东南亚各地。咏春拳更是由于李小龙的影响而遍及世界。
 
三、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导引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取的也是这个意思。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武当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是太极武术的发源地。武当山雄踞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开江口境内,奇峰竞秀,风景秀丽,胜似五岳,素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为道教名山。武当派是一个本土文化(道教)与本土武术完美融合的门派。武当武术包含中国传统养身的精随,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据说高龄上百岁之久,开创了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被尊为武林泰斗。太极拳法棚、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现如今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四、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创立于武当派。武当派的拳种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武当太乙五行拳、太和拳;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其运动特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五、八极拳
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墬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八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创始人为河北沧州孟村神枪武术家吴钟,雍正朝被誉为八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与当时武坛名流李章、康大力并称“武林三杰”,已有200 多年历史。八极拳不同流派,涌现出许多著名大师,名动武林。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八极拳讲究动作简洁,劲力充实,发劲暴烈,以短制长,多用肘、肩、背的贴身进击取胜。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式练到极高的境界。
六、通背拳
通背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属峨眉派武术,据《通背拳法》(1937)一书记载:“通背门拳术又名白猿门,通背门拳又名白猿门,通背猿门,行门。通背猿为战国时白猿者所传,至今已两千余年”。白猿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拳术。以猿背或猿臂取势而得名,俗称“通背猿猴”。这种拳法只取猿猴之势而不取猿猴之形,与猴拳还有很大区别。
关于峨眉派武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由于战乱,不少隐士和异人都避乱于峨眉山,其中就有一位叫司徒玄空的。据《乐山市志》和《四川武术大全》记载,峨眉武术的创始人就是司徒玄空。司徒玄空号动灵子,不知何许人也。他擅长技击搏斗术,传说他经常观察峨眉山上的灵猴,并根据灵猴的动作形态,模仿、创编了一套灵巧且具有攻防特性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此后,这些套路被流样来,成为峨眉武术最早的表现形式。因为司徒玄空经常穿着白衣,所以后称他为“白猿祖师”。
通背拳法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白猿通背”外,还有“五行通背”“北派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等。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
白猿通背拳最主要沉手基本功是操桩、打袋、穿甲喂招,桩有四种活桩、死桩、横桩、地桩。通背拳以“两臂相通”的通臂劲而著称。 要求臂由松肩发出,通过裹肘,以成通臂之势。另外,前手尖、前脚尖、鼻子尖,必须对正在一条竖直线上,即所谓的“三尖正”。其实,这种要求在其他拳术(如劈挂拳、八极拳、形意拳等)也同样强调,不过在祁家通背拳说来它是劲法形成的关键,而非仅仅是规范姿势的要求。在技击中讲究沾衣发劲,不提倡使用本力、拙力,而且劲法集中,招法冷脆,应者立扑。因此,“冷脆”既是祁家通背拳的主要劲法,又是其技击的风格特点。
七、劈挂拳
劈挂拳原称“披卦拳”,“披者,打开、破开之谓也;卦者,八卦,伏羲氏所创也”。顾名思义,披卦者,指打开,破译八卦变化之玄奥,后人传承,称劈挂拳。劈和挂为本拳的两大功法,它们有机的结合成为劈挂拳实用之核心。
劈挂拳是典型的长击远打类的传统拳种之一,属于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盛名久远。古称披挂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故而又称劈挂掌,擅长中,远距离克敌制胜,讲究放长击远,它将中国武术“一寸长、一长强”的技击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技击空间的控制,讲究远则长击,近则抽打,可收可放,可长可短。劈挂拳发展历史悠久,在明代中期,已流行于民间。爱国将领戚继光(1528~1587)在《纪效新书》中,对劈挂拳就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活足朝天而其柔也。”这是指劈挂拳腿法灵活对该拳“提膝护胸,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十字披红)”等腿法的妙用之赞誉。并在《拳经捷要篇》中,把“抛架子抢步披挂”一招列入“择其善者”而编成的三十二势长拳中。戚继光之后,到清朝中期,河北沧州出现劈挂拳的两大支。一支是沧州南皮大庞庄郭大发。此人早年在京保缥、武功非凡,后为皇宫禁军护卫。这一支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的快套、挂拳等。而另一支,是沧州盐山大左家村左宝梅(人称左八爷),他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慢套和青龙拳。
劈挂拳以猛劈硬挂为主,长击快打,兼容短手的拳术,基本方法有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探、弹、砸、擂、猛等于人字决。练习时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讲究滚勒劲,吞吐劲、劈挂劲、翻扯劲和辘辘动等劲法,其运动特点是,大开密合,长击冷抽,双臂交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
八、翻子拳
翻子拳,古称枝子门,属少林宗法,是十大拳种之一。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翻子拳属一种以短打为主,严密紧凑,拳法密集,幽手脆快的拳术。主要拳法有冲、棚、豁、挑、托,滚、劈、叉、刁、裹、扣、搂、封、锁、盖、压等。其运动特点是步疾手密,连珠炮动,闪摆取势,上下酬转,迅猛遒劲,有“翻子一挂鞭”之说。
翻子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历史悠久。中国明代戚继光在其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谈到翻子拳时说它是“善之善者也”,可谓赞誉备至,在他编著的三十二势中吸取了属于翻子拳的招法,并有数势流传,如“当头炮”、“拗鸾肘”、“顺鸾肘”、“旗鼓势”等。俗称翻子拳为“八闪十二翻”,实际上是出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的八闪十二短。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翻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在明代名“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翻子拳称作“八闪翻”的拳名,就是它有“八个”“闪”“翻”的技法特点而定名的。
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个闪翻技法为基础,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
九、地躺拳
地趟拳又称地功拳、八折拳。属于优秀的中国武术拳种之一。因其拳多用滚,跌而得名。其源传说有二,称与醉拳同源。地躺拳摔跌法文献记载北宋末年起源于山东地区,明中叶曾随军远播至闽浙,戚继光《纪效新书·经捷要篇》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皆今之有名者。”其三十三势中又有“抢背卧牛双倒”、“打滚”、“后靠跌”等多处有关“滚、跌”法的记载。
地躺拳以跌、扑、滚、翻、等地躺摔法和地躺腿法为主要内容的拳术。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作有抢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虎扑、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及勾、剪、扫、绞等腿法。共运动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
青岛崂山地弓拳因套路多由跌扑滚翻组成,亦称地趟举。其特点主要是以跌扑滚翻的摔跌动作来诱敌入彀,败中取胜,是中国典型北派拳法。清朝末年传至青岛(即墨县),一百多年来盛行胶东,其“剪刀腿”堪称一绝。地功拳讲究意在先、神在前、劲从腰出、拳由心发。“九折十八滚,拳拳入心,腿腿要命。”清朝和民国时期曾风靡胶东地区。
河北、北京等地的地行拳,古时称“就地十八滚”,河北唐山地区称“戳脚地躺术”,北京称“地躺拳”。地行拳十八势歌诀为:“蛤螺出势上九宵,地雷翻滚人难逃。飞剪落地五变手李白醉酒卧中妙。滚珠枪背同势样,风摆荷叶五龙绞。大小三拍护头面,就地拔碑人难逃。他人睡床云中落,大翻身身要巧。珍珠倒卷身绵软,王香卧鱼伸缩腰。钩挂连环腿变法,哈唤亮臂四肢抱。金蟾出水三吞蜜,小鬼推磨破人倒。”
十、象形拳
象形拳,顾名思义,象外物之形而创立的拳法。世间万物大者如雄狮、猛虎,小者如蝼蚁、螳螂,各自具有特殊的生存本领,人虽为万物灵长,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禅家便从嵩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中,独得万物之灵性,以鸟兽虫鱼之类所长,丰富和完善人自身的生存本领,创造了高境界的少林象形拳。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禅宗吸收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佛教万物一源,生灵同性的观点,这也是少林象形拳能够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根本原因。
主要有猴拳、鹰爪拳、蛇拳、螳螂拳、醉拳、鸭形拳,以及八仙醉酒、鲁智深醉跌、武松脱铐等。象形拳分象形和取意两种,象形是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缺少或很少有技击的动作。取意则以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为主,以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技击动作的内容。象形拳是一种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结合武术动作模仿动物或人的某种动作特征为主。武术中的象形拳起源甚早,说是拳法鼻祖也并不为过,相传尚古之时已有“三人操牛尾以舞”为戏,汉魏时又有“五禽之戏”,少林象形拳是从传统承袭而来还是禅门独创,如今已无从考据,但其属少林武功中最早并至今占有重要地位的拳法却绝无疑义。
事实上,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十一、螳螂拳
据传,螳螂拳是由明末清初王朗(山东栖霞人)所创。王朗家境殷实酷好武术,一心想报效国家,曾携万贯家财前往少林习艺。艺成后与韩通较技,斗败后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忽然看见一只螳螂沿树而下,于是拿着草拨弄它。随后看见螳螂两只前脚,一脚刀勾一脚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特别有趣。于是,他便把螳螂带回寺院,每天观察它、模仿它,最终研究出勾、搂、采等螳螂手法。后来,有一天他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把他挂在例上的衣服拿走了。他便上前去追猿猴,追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接近它,王朗子很久后,他模仿猿猴的跑跳方法及跑跳时变换的角度,总结出一套猴之护运,开结合之前的螳螂手法进行练习,最终创出螳螂拳。
可以证明王朗最初创编的螳螂拳只是维形,并无流派之分和门派之别,但逞娜牵力经数百年的渲变与发展,到清末民初之时,呈现出逢初友股们系,近们也衍化出众多不同种类的嵘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蛭娜拿州公我,成为流传至今的三大主要流派,除此之外,还有秘门媲蛳拿、穿掷拳、光板螳螂拳等一些支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泱泱华复五千年,文做魂,武为骨,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人无文不智,国无武不强。与时俱进、弘扬正气、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乃我辈义不容辞之责任。如今,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正在形成“文化中国”新的面貌来展现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
近代中国,百年沧桑。历史承载着14亿热爱和平、渴望发展并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探源中华文明的各项考古发掘,厘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让世界看清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近年来,无论是成功举办冬奥会,还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国都言必信、行必果,而更多诸如实现“双碳”目标等工作,中国都在不断兑现承诺,积极推进落实。无论是减贫事业、全球抗疫、环境保护及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处处都有中国的身影。
中华文明流转于千百年间的对外交流中。从“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唐人诗句、神秘厚重的敦煌卷子,到鲜香麻辣的麻婆豆腐、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再到愈发宜人的城乡环境、愈加便利的公共服务,独具魅力的中华文明在对外交流中越来越多元可爱,美丽的中国也正在惊艳世界。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5 06:13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