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功夫:传播中国武术,探源忠孝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2-16 来源:中华武术传承网 浏览次数:626
义门功夫是一门武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完美结合,彰显了中华民族忠孝的至高境界。其技艺精髓深植于“家国天下”的宏伟理念,体现了“忠孝一体”的崇高精神。
 
 
 
义门陈氏始祖陈旺,以忠孝节义为核心,以“至公无私”为管理之基,融合勤俭耕读的治家文化,聚族而居332年、15代同堂、3900余口同食共饮,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缩影。宋代吕端赞其家族内部“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展现了一幅和谐共处的田园诗画。他们创立了中国最早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东佳书院”与“东佳书屋”,其藏书之丰富,被誉为天下第一。而“家法三十三条”更是被宋朝推崇为“齐家”的典范。
义门功夫,源自中国南方,是家族武术流派,在广东、福建等地广为流传,以其简易上手、实战性强、动作刚猛、内外兼修而著称,甚至有南拳溯源至义门的说法。历史上,南宋抗金名将陈敏、明代抗倭英雄陈璘等,都是义门功夫的杰出代表。
近三十余载,安顺义门功夫馆的创始人陈发琳,将家传武技融入现代搏击之中,以跆拳道、武术散打、摔跤和踢拳为载体,推广义门实战技术,取得了教学时间短、实战效果佳的显著成效。应用在官方赛事中战绩斐然,至今保持着队员未被KO的纪录。1996年至2003年间,义门队员在各个武术散打赛场上,面对顶尖高手,依然保持优异战绩。2000年全国武术散打选拔赛(贵州站)中,即便面对武警散打队和塔沟武校的强手,义门仍是贵州唯一获得冠军的武馆武校。义门自1999年贵州首届跆拳道比赛以来,“后蹬(后踢)”技术在赛场上的KO率令人瞩目,是政府组队参赛的赛事中首个夺冠的贵州民间武馆武校。曾经在全省冠军赛中,义门8人参赛,荣获3金4银1第五。
 
 
 
 
义门功夫创始人陈发琳是通过师承和体制内培养的社会武术教练,其凭借教学成就,确立了他在贵州搏击圈的地位。如今义门的拳腿技术、步法、摔技、擒拿及防身实用技术,融入踢拳向社会传播。义门功夫坚信在搏击领域会获得社会认可与更高的赞誉。
了解门功夫:
一、起源与发展
1、历史背景:义门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主要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的民间武术团体。“义门”二字体现了武术流派的宗旨,强调“侠义”和“武德”,注重武者的品德修养。
2、传承特点:义门功夫多为家族或师徒传承,注重口传心授,强调实战经验和技巧的积累。随着现代武术的普及,义门功夫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二、技术特点
1、刚猛有力:义门功夫以刚猛著称,动作简单直接,力量的爆发和击打效果并重。以“硬打硬进”为主,擅长近身搏击和短打技术。对队员实战距离和实战效果要求极高。
2、内外兼修:除了外在的拳脚功夫,义门功夫还注重内功修炼,如气功、桩功等,以增强身体的内在力量和耐力。强调“以气催力”,通过内功提升整体战斗力。
3、实用性强:义门功夫的招式多来源于实战,注重实用性,适合防身和对抗。常见的技法包括拳法、腿法、擒拿、摔跤等。
三、主要套路与器械
1、拳术套路:义门功夫的拳术套路丰富,包括“义门拳”“义门短打”等,动作紧凑,节奏鲜明。强调“快、准、狠”,攻防一体。
2、器械:义门功夫的器械训练包括刀、枪、棍、剑等传统兵器,尤其以短兵器(短棍等)见长。器械套路注重实战应用,强调灵活性和力量的结合。
四、武德与文化
1、武德教育:义门功夫围绕“忠孝一体”的家族理念,强调“以武修德”,要求习武者具备良好的品德,尊重师长,扶危济困。习武的目的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保家卫国,而非恃强凌弱。
2、文化传承:义门功夫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哲学和道德观念。通过武术训练,习武者可以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素质。
五、现代发展
1、推广与普及:随着传统武术的复兴,义门功夫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和学习,许多武术学校和俱乐部开设了相关课程。通过比赛、表演等形式,义门功夫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社会影响:义门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在民间备受关注,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学习和研究。
六、学习建议
1、选择正规机构:学习义门功夫应选择有传承、有经验的师父,避免误入歧途。
2、注重基本功:基本功是武术的核心,建议从站桩、步法、拳法等基础动作开始练习。
3、坚持练习:武术需要长期积累,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时代在进步,推陈出新,义门功夫也在不断成长,以现代搏击为载体,推广义门实战技术。义门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你对武术感兴趣,不妨深入了解并尝试学习!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5 06:33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