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发布时间:2025-03-10
来源:翁福麒 浏览次数:846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是王宗岳于《太极拳论》中,为习练太极拳者点明的关键要诀。此二者紧密关联,浑然一体,只因讲解之便,才分开阐释。谈及“气沉丹田”,在部分其他拳种与气功里,也不乏类似表述;然而“虚领顶劲”,却是太极拳独有的精妙之处 。
所谓“顶”,指的是人体(或物体)的最高处。当人笔直站立时,头顶心便是身体的最高点,此处有“百会穴”。人的头颅依靠颈部(颈椎与颈肌)支撑。头部堪称人体最为关键的部位,有观点认为“脑是髓之汇聚地,所有髓皆与脑相关联。故而从上至脑,下至尾骶,皆是精髓升降的通道”。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涵盖了脑与脊髓。
自人类开始站立行走,为缓解地球反作用力对大脑的强烈冲击,支撑头部的脊柱逐渐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理弯曲:颈椎与腰椎向前弯曲,胸椎与骶椎向后弯曲。
“虚领顶劲”,也被写作“虚灵顶劲”,还有“顶悬若虚”“顶头悬”“悬顶”“不丢顶”等说法。从生理层面来看,其意义在于让头顶向上悬起,借此舒展向前弯曲的颈椎以及向后弯曲的上部胸椎。若再配合“松腰溜臀”的动作,便能将向前弯曲的腰椎、向后突出的骶椎,以及下部胸椎都舒展得笔直顺畅。这正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重要目的之一。唯有达成这般状态,身体的“中轴线”才能与地平线保持中正垂直,使身体各部分均匀分布于四周,做到不偏不倚 。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虚领顶劲呢?换言之,怎样维持头颈部的舒展放松?头部需向上放松,如此才能确保颈部挺直,不会压迫肩背。具体而言,就是以“百会穴”为引领,从头部起始,直至颈部下端,涵盖前面位于左右锁骨正中间的“天突穴”,到后面胸脊第一节的“大椎穴”这片区域 。
这里所说的“劲”,既非用力时那种生硬的“硬劲”,也不是长期练习后形成的“巧劲”或“内劲”,而是用来描述一种状态的“劲儿”。一旦头部出现向前突出、向后仰、向左歪、向右斜,或是缩颈耸肩等状况,便属于“不对劲”。务必避免胸腔上挺,致使颈部僵硬挺直,头部用力上钻。就像幼苗生长,是其内部组织逐节自然发育的结果,外力强行拔苗只会拉断根部。
正确的做法是,想象在百会穴上方,有一个无形且无重量的气球,用头顶心轻轻触碰它,既不让气球掉落,也不让它前后左右晃动,更不能将其顶开,也就是以“神”轻轻、虚虚地领起“顶劲儿”。也可以理解为:“顶劲儿”要虚且灵动,头顶心要虚虚地悬起 。
接下来谈谈“尾闾中正神贯顶”与“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指的是脊柱末端、骶椎下尖,即针灸穴位中的“长强穴”,实际上它代表着整个脊椎,毕竟不能仅关注脊椎末端是否中正,而忽视整个脊椎的弯曲、歪斜状况。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脊椎舒展、正直,神才能贯通至头顶。如此,方能保证“从脑到尾骶,皆是精髓升降通道”的畅通无阻,让中枢神经活跃起来 。
如何实现“满身轻利”呢?唯有将从天突穴到大椎穴以下的身躯完全“放松干净”,在动作变化、转换及运用时才能做到自如。只有头顶悬起,才能感觉浑身轻松利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两句话的前四字,均蕴含着“气沉丹田”的条件与含义。“虚领顶劲”是“气沉丹田”的前提,“气沉丹田”是“虚领顶劲”的保障。这是太极拳对习练者身体上下两方面的要求,也是对习练者心、神、意、气与形体统一的要求 。
最后讲讲“不丢顶”的问题。拳论中提到:“精神能够提起来,就无需担忧动作迟缓沉重,这便是所谓的顶头悬。”提起精神并不难,只需让“百会”向上悬起,双眼平视前方(视线与地平线平行,与脊柱垂直)即可 。
杨禹廷老师的太极拳招式“白鹤亮翅”,其中有向前下方俯身按左掌的动作。左掌从腹前向下按,直至两脚尖前方,随后翻掌转至左脚心外侧。俯身时,脊背要挺直,头不能低垂。这个动作对锻炼背腰胯以及掌握身体平衡大有益处。不过,对于部分病患者或体质虚弱者而言,不必勉强为之。但有人却认为这个俯身动作属于“丢顶”。
究竟该如何判断是否丢顶呢?应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太极拳是一项全身心投入的运动,对身体的训练理应全面。其基本动作不外乎“屈伸进退起落仰俯”(习练时,绝不能仅让手臂屈伸、腿脚进退,而头部与脊背像柱子般僵直不动)。只要习练时,从头顶到颈部再到腰椎,始终维持自然、平直、舒展、吻合的状态,无论俯身多低,都不能算作丢顶。反之,无论招式多高,哪怕是直立站姿,一旦出现低头、探下巴、仰头、弯颈、驼背、猫腰等现象,便属于丢顶 。
【深度解析】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要求,这两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气沉丹田"虽在气功与其他武术中也有类似表述,但"虚领顶劲"则是太极拳独有的技术特征。
人体直立时头顶百会穴为最高点,此处是精髓升降通道的关键节点,连接脑髓与脊髓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直立行走进化使脊柱形成保护性生理弯曲:颈椎与腰椎前凸,胸椎与骶椎后凸。太极拳通过"虚领顶劲"舒展颈椎与上部胸椎,配合"松腰溜臀"调整腰椎与骶椎,使脊柱恢复自然垂直状态,形成均衡包裹身体的中轴线。此状态下百会穴向上虚悬,天突穴与大椎穴周围松活,颈部如托无重气球般自然舒展,既非用力硬顶也非松懈下垂。若出现前突后仰、耸肩缩颈或胸腔挺起等情形即属"不对劲儿",需避免如拔苗助长般刻意上顶。
"尾闾中正神贯顶"强调整条脊柱的舒展正直,确保精髓通道畅通,中枢神经活跃传导。而"满身轻利"需天突至大椎以下躯体完全松净,配合顶头悬提实现动作转换自如。这两者的基础都是"气沉丹田",与"虚领顶劲"构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顶劲是气沉的前提,气沉为顶劲提供支撑。气沉丹田本质是深长呼吸引发横膈下降的内脏沉降感,通过逆腹式呼吸强化神经感知,形成下肢稳固、劲力贯通的运动模式。
判定"丢顶"的标准并非动作幅度,而是顶颈腰背的自然平直状态。杨禹廷在"白鹤亮翅"动作中虽大幅俯身按掌,但保持脊背挺直、头颈平伸,仍符合虚领顶劲原则。反之即便站立时若出现低头探颏、驼背猫腰等现象,即使姿势高位也属丢顶。正确做法是始终保持百会至尾闾的舒展连贯,如同植物自然生长般节节贯穿,避免外力强制的形体扭曲。
太极拳通过这种"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的协同作用,实现精神提领与躯体松沉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引导修炼者建立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运动模式,在调整脊柱生理曲度的同时促进气血循环,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4 23:26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